“三中全会”怎样影响城市——十七届三中全会(一)

关键词: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定义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内在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家所建立的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动力,以全方位改革试点为主要特征,对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的实验区。

背景  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一些经济特区在经济上取得了重大发展,但同时在社会其他方面也滋生出一些诸如城乡贫富差距、城乡居民身分差距、社会福利保障缺失、城市规划混乱、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等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改革亟需进一步深化,逐步向更深层次、更全领域进行探索,寻找新的突破点,将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置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框架中。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建设将结合具体区域的实践特点,先行地方政府试验一些具有国家层面意义的重大改革开放措施,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成为中国下一阶段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将担负着探索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宏伟使命。

布局  截至目前为止全国共有3个全面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8个专题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概述

(一) 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国家战略部署。整个改革试点,着力突破政府管理体制、经济运行方式、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等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全方位推进和深化改革。要力争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把浦东建设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地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核心聚集区,实现上海和浦东“两个率先”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为全国深化改革开放积累经验。

改革方向涉及推动政府转型,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体制;推动要素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提高经济运行的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公共部门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科技体制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探索建立人力资本优先积累机制,全面有效地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障碍,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立科学的调节机制,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对外开放,形成适应国际通行做法的市场运行环境。

(二) 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天津滨海新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以建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探索新的区域发展模式,为全国发展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

改革方向涉及深化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的研发转化基地;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对外开放门户作用,逐步把天津建成我国北方国际贸易中心;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创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对土地供应调控能力;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滨海新区与市区和谐发展,建设生态型新城区;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创新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革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既集中统一领导又发挥各方优势、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

(三)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全局和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把成都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样板、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窗口和推进灾后重建的成功典范,带动四川全面发展,促进成渝经济区、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改革方向涉及建立三次产业互动的发展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实施灾后生态环境重建工程,创新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制度,加强城乡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四)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发挥重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作用的重大举措,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提供示范,形成沿海与内陆联动开发开放新格局,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改革方向涉及城乡一体规划建设,构建城乡统筹公共财政框架,建立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机制,构建统筹城乡行政管理体系,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事务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领域。

(五) 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武汉城市圈相关城市围绕“两型”社会建设主动拆除市场壁垒,在产业、金融、交通等方面相互关联,通过一体化改革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改革方向涉及创新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创新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引领和支撑“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财税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

(六) 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长株潭城市群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的区域,总面积9.68万平方公里。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支点的重大战略布局。

改革方向涉及创新资源节约体制机制,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和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对外经济体制机制,加强湘台两岸产业合作,创新财税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七) 深圳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深圳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和示范区作用,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为全国深化改革提供示范作用。核心方向为支持科技创新合作,建立港深、港穗、珠澳创新合作机制。规划建设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后海地区、珠海横琴新区、珠澳跨境合作区等合作区域,作为加强与港澳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合作的载体。鼓励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联手参与国际竞争。

改革方向涉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建成公共服务型政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以深港紧密合作为重点,全面创新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八) 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沈阳经济区以沈阳为中心,由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 市构成,是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优化开发区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群和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着力解决老工业基地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在创新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市群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实现沈阳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经验与示范。

(九)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山西省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能源供应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过分依赖煤炭等资源开发,发展方式粗放,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生产事故频发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亟需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围绕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探索建立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为全国其他资源型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十) 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进一步发挥国家赋予厦门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和两岸交流合作中的“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作用,为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为全国深化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改革方向涉及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先行先试,构建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厦门市岛内外一体化;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厦门市岛内外一体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创新全面开放的体制机制,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的综合平台。

(十一)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黑龙江省现在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为目标,发挥垦区引领作用,着力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开展改革试验,着力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促进黑土资源永续利用、水资源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努力把“两大平原”建成国家商品粮基地核心区、绿色食品生产样板区、高效生态农业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先导区,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实现“四化同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对城镇化的影响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在于先行先试权,是根据地方特点对涉及国家重大发展的领域与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改革与破解。从各地的情况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突破点可以归结为行政管理、经济增长、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区域增长等领域。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城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是新型城镇化不单是一个城市范围内的概念,具备范围更广的区域概念。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地处沿海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商业和人才基础,这些地方的改革着重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符合国际规则,融入全球市场的经济体系;西部成渝地区及东北地区比较强调建立完善市场机制,特别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将解决“三农”问题置于改革的优先序列;中部“两型社会”试验区则聚焦于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生态保护方面的机制创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内生型经济发展道路,促进中部崛起。未来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打破区域之间的壁垒,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

二是在土地城镇化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的城镇化,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国家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从一系列土地管理体制、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制度、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金融创新等领域的改革和探索,是未来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系统考虑、统筹兼顾的重点问题。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横向保障,以产业化发展为竖向支撑,通过系统性的投融资规划,解决城镇化过程中政策引导、区域价值提升、产业驱动等核心问题,从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