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有四立,立夏是其中之一。立夏就是“立大”,夏者,大也。立,从大从一(一代表地),如一人顶天立地状。立大,是在讲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追求应该是要做大人、做君子。但遗憾的是,当今社会不少小人常常风光得意,这给人们一个十分恶劣的错觉:成功似乎是在比谁的道德底线更底。实际上,一个小人是无法也不应该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上长久立足的。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立大——在社会上真正立足呢?
有人说,要在社会立足,就要有名,就要有社会地位;有人说,要有钱,有了钱就是大爷。这些说法都是典型的因果颠倒、小人逻辑。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社会公认的,钱是社会给的,要让社会给你地位、给你钱,你首先要向社会证明你有什么价值、什么贡献。简单说就是:你凭什么?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他告诉我们:不要老去担心自己的位置,而要多担心自己靠什么立足于那个位置。
今天我们说的“位”,受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理论影响很大。他们是广告和营销大师,对“位”的理解名重于实,所以,当代社会的人追求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失去实际意义。很多人甚至是通过吹牛骗取虚名,通过虚名骗取实利。
孔子说的“位”是真实的位置,是指个人或企业在社会中的位置。按这说法,所谓定位就是通过提高、修炼自己,用自己的实力和价值,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概括地说,想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位置,唯一正确的办法是立身行道,而不是靠争、靠投机钻营。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人,做同事的时候感觉人挺好,和气可亲又谦虚,人见人夸品德好,而一旦突然高升,就立刻换了一副面孔。是他变坏了吗?不是,是他的德没有跟上位。德行不够而强行上位,就是这样的结果。
很多落马的政府官员,在基层时都曾是优秀干部,落马审查时发现,很多人出问题都和提拔过程有问题有关,有的是用人失察带病提拔,有的是考验不足提拔过快。
立,不是静静地站着,人的成长过程时刻都在变化中,时刻都要注意立身行道,才能立得住、行得远。
具体到立身行道的过程,一般有四个层次:共学、适道、自立和权变。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公司的整体成长和员工的个人成长一样,相应也有这四个阶段,也可以形象地说成过四道关。企业能过几道关,大体上就决定着它能生存多久。凡是能顺利过三道关或以上的,基本上就可以成为百年老字号了。
第一关,共学关,就是一家企业里大部分人能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共学阶段的企业大多数是创业阶段的企业,为了生存通常不择业务,甚至不择手段。即便如此,这个阶段的企业大多数也都熬不过3~5年。
现在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从个人到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核心能力。所谓创新型企业,首先是学习型企业。西方提出的创新机制主要依靠风投资本的赌博式支持,资本和创业团队都拼命把成功画成一个美味的大饼,而把失败简单归于一定概率的风险了事,很少有人去深入探讨导致失败的因素,更没有人愿意踏实地立身行道,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其实,真正的成功没有偶然的,侥幸的成功都只能是一时的。
第二关,适道关。就是要有共同的追求——道。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看起来很发达,人心却普遍浮躁不安宁,恐怕和普遍的理想缺失有关。有理想、有追求的企业一般也都喜欢有理想、有追求的员工,两者的理想和追求要比较一致,员工才能留得住,企业才有凝聚力。理想绝不是一时冲动,追求绝不是心血来潮,所以从这一关起就绝没有侥幸了。
做人要立大,做企业也要立大——要立大志、循大道,而不是一味追求规模大。比如,一家古传的马车作坊,到了火车、汽车时代,继续造马车的话就只能倒闭,因为追求太低,给自己的定位过低,适应市场和社会变化的能力就会很受局限。而如果把自己的目标放高一些,比如定位于制造交通工具,满足长久不变的社会交通需求,则比较容易与时俱进,无论时代怎样进步、技术如何更新,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
进入适道阶段的企业,一般企业文化已经开始形成,管理初步成熟,掌握了企业发展的一些规律,对公司的现状、问题、核心竞争力、前途命运及外部市场环境有清晰的认识,但是还足以左右自己的命运。
第三关,自立关。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人或一家企业有了自我发展能力。一名听话的好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考上好大学,甚至进入单位工作以后,在上级和有关部门的监督下才能完成工作任务,这都不算自立。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自立呢?
一要学会“慎独”,就是在独自一人、没有任何他人知道和监督的时候,还能保持良好的德行,做好应做的事。慎独又可以叫做自律,法治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个人、企业和行业都应当自律。因为很多当代中国人已经不会慎独,所以当代中国的很多企业也就没有自律能力,法律监管稍有漏洞就想去钻,没人管肯定就上了天。缺乏自律、老不让政府和消费者省心的企业,就像长不大的熊孩子,如何谈得上自立呢?
二要学会坚持。有人支持能坚持,没有人支持也能坚持;有人监督能坚持,没有人监督也能坚持;顺利时能坚持,遇到挫折和变化时也能坚持;有希望能坚持,没有希望也能坚持。有人说,孔子的伟大在于他“明知不可而为之”。电视剧《士兵突击》里五班班长老马评价许三多时说:“有希望谁都能坚持,没有希望你还能坚持吗?”据说这部剧在日本很受欢迎,日本人说许三多的性格很像日本人,“不抛弃、不放弃”,能一直坚持到底。有机构统计世界各国百年企业数量日本最多,这大概和日本人特别崇尚坚持的性格有关系。
这个阶段的企业,开始有了比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战略定力,不再喜欢捕捉小机会随波逐流,能专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像华西村这样的不倒翁式村办企业就有近似的特质,华为总体上也处在这个阶段。但这个阶段的企业仍比较缺乏安全感,并通常主要依靠追求做大做强来试图消除生存危机。
前三关可以说是一个人或一家企业长期自立于社会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过了前三关,起码可以长期维持生存。
第四关,权变关。通过学习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要学会权衡和通权达变。权,古义为秤锤,引申为衡器,进一步引申为权衡、权变、权力等义。学会权衡,才有掌握权力的资格,成为“可与权”者。学会权变的人,就是通人和领袖;学会权变的企业,可称伟大的企业。
当今很多企业家做企业,一味追求做大做强,其实是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表现。企业家为什么要拼命追求做大做强呢?因为当今社会过度宣扬丛林法则,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企业人人自危,时刻担心被吃掉。都认为船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结果,一味追求做大做强的企业,往往更快地失去创新力,不一定比创业阶段的风险就小多少。诺基亚大不大?雷曼兄弟强不强?一场危机,一夜之间,就能轰然倒地。恐龙是怎么灭绝的?就是因为太大,才在灾难中最先挺不过去的。真正的创新力,实际上是生命力,要先适应环境活下来,基因有多大,社会需要企业做多大,企业就长多大。
我国原本有着不计其数的老字号,但近些年都追求大规模连锁,结果反而纷纷加速倒闭。时间固然是一道严酷的过滤器,但让自己通不过时间考验的,更主要是企业自身不合适的大。企业要长久立足,就要像龙一样,“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当大则大,当小则小,因自身情况而权变,因社会需求而权变,这才叫有生命力。
凡是过了权变关的企业,就能保持着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随时可用创新的方式应对外来的变化,很难死于具体的业务和产品,因此基本不会被时代所轻易淘汰。
企业在中国更多时候被叫做“生意”,意思就是财富应当和生命一样,是自然而然生长的。很多中国生意人做生意很随性,貌似并不像日本人那样机械地坚持什么。但要知道,中国在近代以前,老字号多如牛毛,远非日本能比。
一个人、一家企业如此,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文明也是如此。现在看我们的百年企业数量少于日本、德国和美国,我们应当向他们虚心学习,但是我们不必自卑。我们最应该做的是,用中华文明特有的方式去穿越时间过滤器。如此,则复兴可望。
版权所有:欧易官方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