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何以更友好?

小暑节气到了,天气已经很热。其实一年最热的时候还在后面,小暑之后有大暑,夏至三庚是三伏。小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止是大暑节气和三伏天的前奏,还有另一个少被关注的侧面——一阴来姤早已到来。如火如荼的中国城镇化虽然远未到结束的时候,但城市内部另一股新的潮流已经开始涌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已即将全面展开。


重大转变正在悄然发生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并要求建立后续长效管理机制。老旧小区改造即刻成为热点话题。


有人说,这是一把启动内需的新钥匙;有人说,这是一个投资新风口;还有人说,这代表了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转折。各方解读各有角度,我看到的是,会议强调的长效管理机制有着更深一层的含意。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北京等很多城市就相继启动了危旧房改造,广东称为“三旧”(旧厂、旧房、旧村)改造。进入21世纪,各地的城中村、边角地、棚户区改造成为常态。这些常被统称为“旧城改造”或简称“旧改”。如果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之前的“旧改”,“救急”无疑是共同目标,因此之前的“旧改”可以说是一种阶段性措施。而此次首提老旧小区改造要“推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显然在目标和性质上有了重大改变,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具体地说,它标志着我国的城镇建设正在进行两个重大转变。


1、经济发展由扩大增量为主向优化存量提升绩效为主转变。


由于粗放的发展方式,过去的城镇化红利释放并不充分,在“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所占比重偏大。近几年来,中央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的努力已初见成效,但经济发展对投资拉动的依赖仍积重难返。因此“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老旧小区改造”的消息一发布,大家普遍认为,中央政策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拉动投资。这表明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增量扩张为主向存量优化为主的“转型”敏感度不够。


这也难怪,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的主要动力是城镇化,而城镇化主要强调的是增量,也就是新建。为什么强调新建?因为新建比旧改容易得多。老旧小区改造是在存量上做文章,其难度众所周知。为什么现在要“迎难而上”?因为城镇化的增量红利已经不多,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庞大的存量才是新蓝海。


2、投资重点“由硬到软”的转变。


供给侧和需求侧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本应投资需求两手抓,但目前供给侧改革政策最终大多落在了投资领域。多年来,我们习惯于拿“看得见、摸得着、好操作”的“硬投入”说政绩,同时,对需求侧的作用理解仍停留在表面,缺乏对软性驱动——即内在需求驱动的体现。究其根源在于,很多领导干部受既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对新政理解不到位,认为不搞增量无法干出政绩;社会资本也是如此,对政策理解有偏差,对老旧小区改造需求缺乏精准把握,结果导致本应主要是“软投入”的老旧小区改造,可能又“异化”为单纯的“硬投入”。


在以往,中央提出一个诸如“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顺应群众期盼改善居住条件”这样的目标,有关部门惯常的做法是上来就把这个目标进行肢解,“异化”为一堆数据指标,如完成了多少投资,建了多少停车楼、幼儿园、公共厕所,增加了多少养老床位、安了多少部电梯等,对于是否达到了群众期盼却无从落实。有些部门也会为此设计一张调查问卷,也统计一个满意度的数据出来,领导的业绩好讲,总结好作,但群众到底买不买账,其实彼此都心知肚明。在这里,不是说指标不好、不对,而是想提醒执行者们,不要忘了一项政策、一件事情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指标也好,任务也罢,都只是工具,不是根本。


中央政策的投资重点正在进行着由硬到软、由提升供给到改善需求的方向性转变,目的是使上级政府提出的愿景和目标,传达下去要变成真正有温度的服务,而不再被变成一堆堆硬梆梆的设施、一个个冷冰冰的指标。但愿这次各地方政府能准确理解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


一个隐藏的真实世界


长期以来,政府管理工作有一套完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基于既定的不变假设,遵从某种理论的指导,演变成了配套政策、标准化流程、各种考核指标、管理模式等一套“组合拳”。执行者看到的只是量化以后的一堆数据、几项任务、若干工程,却忽视了群众真实需求的内在差异性和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随后的各种考核与总结也是用各种指标和数据堆成的。执行者和监督管理者把假设当真实,再用这些假设的“真实”打造出一个看似看得见、摸得着、数得清,实际上却复杂、深奥、虚幻的“数字世界”,而不知道它离群众心里的那个真实世界已经越来越远。


世界原本是客观的,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存在即是被感知”,亲身感知的世界对他才是有现实意义的。抛开未知世界先不论,客观上人们常把自己可感知的世界人为地分割成两个世界而不自知——一个隐性的世界、一个显性的世界。在公共管理中,显性世界就是公权力行使者用公共管理、经济管理、统计数字等工具转化后的“可视化”世界,这实际上是一个脱离现实的虚幻世界。而群众眼中、心中的真实世界,长期被忽略,成了隐性的世界。


每年物价、工资等统计数据一出,绝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拖了国家的后腿,不知道自己的数据又被谁“平均”了。这个显性世界的数据已经把群众认知的世界变得越来越扭曲。


在人类文明的初期,或许世界还是完整的,那时所有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是一样的,人们之间也就不存在这样两个世界的分裂与冲突。自从有了文字,有了知识的积累,逐渐就出现了两个世界。最近百年来,可能是因为人们对科学理论的日益“沉迷”,两个世界之间的隔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科学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但是人类对它的过度沉迷却把自己的思考局限在了科学的逻辑体系之内,阻碍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堪称一种新的迷信。


随着社会学、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建立,我们突然发现,世界、社会和经济已经复杂得难以看懂了。如果我们用这些学科理论再去看老旧小区改造,恐怕又要让老百姓如堕五里雾中,老旧小区改造是否又要演变成莫名其妙的瞎折腾或者新一轮房价上涨也未可知。


对于两个世界的隔阂,我曾有过一些亲身体会。在下海经商之前,我曾经对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还曾在大学教管理课。到开始创业时我才发现,这些理论完全是没用的。用这些理论看世界,就像戴了一副有色眼镜,让所有事物的面目都变得模糊、扭曲、变色。后来我用了很长时间丢弃这些理论,摘下有色眼镜,才看到了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最可爱之处是它的真实,你乐观它就展现给你美好,你努力它就给你回报。总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现代社会普遍实行义务教育,几乎所有人都要长期接受学校教育。在学校,我们受到了过多的理论教育,以致我们已经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看到一个真实世界的本能,失去了看问题直达本质、做事情直奔解决问题而去的能力。


长效机制释放推动两个世界融合运行


建立老旧小区改造长效管理机制,一定要有一种持续的力量,有一个符合实际的目标,动力和目标相辅相成,让显性的世界无限接近隐性的世界、让两个世界融合运行。


列宁说,一种社会需求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超过十所大学。老旧小区改造一定要打通供给和需求对接的通道,用真实的需求和对需求真实的感知释放持续稳定的推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本是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主体。投资者有逐利的需求,居民有追求安全、便利、幸福生活的需求,两个需求长期契合,就会形成一个持续的推动力。


制约这个持久推动力释放的因素之一是资本和公共管理者对隐性世界的懵懂。中国历史五千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到了中国老百姓的血液中,固化在传统民居里,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现象下面藏着一个庞大的隐性世界。


中国在居住环境方面的文化,更多藏在民间。我国各地的民居是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多样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举世罕见,没有哪种理论可以对中国民居做到普遍适用,也没有哪种理论可以彻底地把它转化成一个显性的世界。


要建立一个持续稳定的长效机制,就不能太过沉迷理论,而是需要扎根基层的实践,学会直面问题本身。老旧小区改造的关键是要放弃现有的分析框架,融入真实的群众生活中。既要考虑眼前的需求,也要兼顾长远的需求。政府也要改改文风,改掉沉迷理论的习惯,走出贪高图大、求洋求怪、标新立异的审美误区,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


老旧小区改造的根本目的是为小区居民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什么是美好和幸福?


在战争年代,有饭吃、能活着就是美好和幸福。


在温饱的年代,拥有“三大件”就是美好和幸福。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历经了饥饿和磨难后,仍能胸怀理想,充满希望和动力,这也是美好和幸福。


在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的时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一种达到新高度美好和幸福。


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中国人和自己的居住环境是融为一体的。人改变和营造环境,环境陶冶人的性情,滋润人的心灵,从一个人、一家人到几代人。中国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目标,天然就应该是向营造一个越来越美好幸福的家而努力。


消弥两个世界的隔阂并非遥不可及


十几年前,我在给企业做管理咨询时,就感觉到企业家的无奈和困惑。这种无奈和困惑的根源在于他们骨子里藏着中国文化的基因,而意识里却充斥着西方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这使他们普遍有一种纠结感。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无论请了多少大牌的咨询机构,真正能解决困惑的并不多,企业家与咨询机构总是“隔着一层”。隔着的这一层就是文化。


目前的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都遇到了一个共同问题:现行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中国文化深层的理解,以致对国家、社会和企业的理解都相当片面,与真实的世界有着巨大的隔阂。具体表现就是理论很扎实,成绩很优秀,具体工作不会干。我注意到,能够真正做出点成绩的领导干部,多数都是在基层长期锻炼过的干部。他们对老百姓眼里和心里那个真实的世界有了解、有体会,这是他们做出真成绩的秘诀。


近年来,资本也好,咨询机构也罢,很多都感觉到生意越来越难做。为什么?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在转变,高速而粗放发展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我国经济社会正在以一种新常态,按照新的方式稳步前进。老旧小区改造,是这一趋势的重要体现之一。觉得生意难做只不过因为他们还没有适应而已,并不是经济出了问题。


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那个久违的隐性世界正在和显性世界靠近。这样,要消除两个世界的隔阂,就有希望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90后、00后进入职场,我们对两个世界的看法也应该与时俱进。这些在物质很大丰富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对世界、对城市的理解是非常多样和细腻的。由于没有了衣食之忧,摆脱了物质的束缚,他们在选择城市的时候,常常通过实地居住、生活和工作体验,诚实地尊重自己的内心,自由地“用脚投票”。


老旧小区改造得好,可以使城市变得可爱、生活变得美好,弥合两个世界隔阂。


要做好老旧小区改造,还要突破主体上和机制上两个障碍。


主体上的障碍是,相关主体的能力还各有其严重缺陷。政府擅长营造“四菜一汤”式的宏大空间,而缺乏对中小尺度空间的把握。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赚取利益,会沿用工程和工业思维,以大批量模仿、复制为主,缺乏创新动力。策划、开发、设计、施工单位血统过于单纯,工程基因过于强大。工程属于科学技术体系,而与文化基本绝缘。工程师看城市,隔着科学、理论和工程思维,戴着有色眼镜看老旧小区的改造,很难体味居民的爱憎好恶。


以前的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有过政府主导,有过企业主导,有过政企合作主导,也有过建筑师主导。不管哪个主体主导老旧小区改造,最多只能做到六十分。因为他们的眼睛只能看到一个显性的世界,而看不到那个隐性的世界。剩下的六十分在哪里?那个隐性的世界在哪里?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就在老百姓的眼里和心里。


不管谁主导,他们恰恰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居民的存在。


要建立老旧小区改造长效机制,就要转变对城市和小区的认识,要深入理解那个长期被忽略的隐性世界,因为一切的可能、一切的创新、一切的新需求,都由那个隐性的、真实的世界而生。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人们对城市建设、居住环境有了更高、更“友好”的要求,总分提高到了一千分、一万分,如果“硬件”还是只能做到六十分,那和〇分又有多大区别?


小区老旧不是“问题”,“不友好”才应该是被改造的对象。建立老旧小区改造长效管理机制的关键在于,改造者要将两个世界统一,把小区也当成一个生命来看,和居民充分地交流,体察居民的真实感受,苦小区人之苦,乐小区人之乐,以人为本地进行“友好”改造,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